重磅!东莞史上最高含金量“政策包”新鲜出炉!今年一定要抓住
4305
发表时间:2018-02-28
人气
类别:政策资讯

今天(2月27日),东莞市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印发了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包”,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以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总体上可分为加快科技创新、扶持实体经济、强化要素支撑三大类。


在此次全市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两本厚厚的政策汇编引人注目。其中一本是近期出台及拟出台的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另一本是倍增计划“1+22”政策的完整汇编。

二者总体上又可分为加快科技创新、扶持实体经济、强化要素支撑三大类。其中大部分都是新鲜出炉,甚至暂为征求意见稿,接下来将修改完善后印发实施。

科技创新类:

第一份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松山湖作为国家自创区优势,创新“1+6”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体制机制,探索扩大自创区空间规模,争取自贸区经验在东莞先行先试,全面带动科技创新加速发展。

第二份是科技成果双转化行动计划。积极打造科技成果双转化平台载体,力争到2020年累计建设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0个以上,挖掘发布科技成果供需信息10万条以上。

第三份是高企树标提质行动计划。除了延续原有的认定奖励和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外,还新增了首次晋级奖励、人才个税奖励、500强明星高企追加入学指标等政策优惠,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高企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第四份是通过“三旧”改造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实施办法。通过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简化产权补办手续、允许产权分割等措施,把“三旧”资源盘活起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极大地拓展了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资源。

同时,我市还制订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空间规划实施方案及项目库管理办法。一方面,聚焦广深高速创新带“1+1+11”示范建设,加快实施133项环境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沿线环境和科技平台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创新走廊创新项目库,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布局落地。

扶持实体经济类:

此次会议总结印发了去年以来陆续出台的22份倍增计划配套政策,全面覆盖了支持企业倍增发展的政策、产业、土地、资本、人才五大要素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企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强化了支撑。

政策要素方面,给予试点企业最高500万元的服务包奖励,并积极搭建专业服务资源池,为企业倍增提供诊断、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

产业要素方面,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重点启动“百千万”工程,建设一百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开展一千家企业智能制造分析诊断,开展一万人次技术工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

土地要素方面,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实施地价优惠,为试点企业落实550多亩、配备近1500亩新增用地指标,有效保障了试点企业用地需求;

资本要素方面,由市财政出资10亿元,成立总规模不少于60亿元的市产业并购基金,支持试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倍增发展;

人才要素方面,赋予试点企业自评人才入户权,并按企业规模每年向试点企业提供最多6个公办义务教育入学指标,进一步优化人才保障。

强化要素支撑类:

出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围绕人才管理、引才育才用才等五方面出台23条干货政策。特别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给予最高250万元购房补贴,对新引进的青年博士、硕士给予20万元、6万元生活补贴,力度位居珠三角前列。

出台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暂行办法,强化资本要素支撑。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奖励范围,加快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投向创新领域。

东莞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实施方案

(2017-2020 年)

方案提出,以东莞自创区建设为契机,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机制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手段,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动力,广泛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创新氛围,率先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社会全面创新的良好发展格局,大力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部脊梁,推动东莞从科技支撑产业向科技引领产业转变,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从服务自身发展为主向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变,将东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创新经济架构基本形成

到 2020 年,力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 2.8%,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0%以上。

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到 2020 年,新型研发机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总量达到 50 家以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达到 100 家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 20 家;

主营业务收入 5 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普遍建有研发机构或研发小组;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若干个示范性技术转移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镇(街)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创新人才成果更加丰富

到 2020 年,全市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达到 80 个以上,“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以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00 名以上;

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达 3600 件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3 件以上。

实施任务

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

1.创新市区统筹机制

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与广州、深圳的创新联动,紧抓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创新平台的机遇,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为全球性科技园区、国家科创策源地、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争取扩大我市自创区空间规模,将松山湖高新区周边大朗镇、大岭山镇、寮步镇、茶山镇、石排镇、石龙镇、横沥镇、东坑镇、企石镇9个镇,滨海湾新区、东莞港、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水乡新城、南城国际商务区、原东部工业园等 6 个产业集聚区,以及虎门镇、东城街道、南城街道、长安镇、黄江镇、凤岗镇、塘厦镇、清溪镇、常平镇 9 个中心镇(街道)部分地块纳入东莞自创区建设范围,完善东莞创新发展的全域布局。

我市自创区空间规模扩大落实后,争取设立东莞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在松山湖管委会加挂牌子,负责东莞自创区的统筹协调工作,统筹推进东莞自创区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协调评估、体制创新、空间和产业规划、重大项目等重点工作。

2.创新区镇统筹机制

构建松山湖与周边镇街的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将松山湖周边 9 镇作为自创区的辐射发展区域。

率先建立松山湖高新区与周边石龙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石排镇、茶山镇的“1+6”统筹协同联动发展模式,建立片区联动议事决策机制与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市直部门行政审批服务前移,建立统一的城市发展投融资平台,在“1+6”的统筹协同联动发展机制下实现“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服务统一”的管理服务机制“三统一”。

加强松山湖南部片区统筹,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争取上级支持启动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计划,与散裂中子源互为补充,在环松山湖地区形成配套完整、协同有力、可支持多学科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的科学创新高地。